企业动态 分类>>

处暑后,养生重在预防“秋燥”!

2025-08-23 16:45
浏览次数:13次
返回列表

eee7e2fce1694c75abc9bf6bf08c7004.gif

  

处 (chǔ shǔ)暑 (EndofHert)

 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,

  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

  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

  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,

  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,

  日期在每年的8月22-24日


88572eb1e2664d8687987b7a517c9ef3.gif


  处暑,是一年中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一年中气象意义上的秋天的开始。

  此前,廿四节气中的立秋本为秋季的开始,但它是天象意义上的秋天,与气象上进入秋天的标准并非一致。

  处暑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,视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。“处”,是终止之意,“处暑”即是出暑,意为炎热暑气即将过去,夏天真正要结束了。

  这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七月中,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”。从处暑开始,气温逐步走低,雨季结束,我们迎来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气爽时节。


6fa2fca6bb4d45b1a05a65a69036ef13.gif

 

  这段时间天气状况是

  白天热、早晚凉

  昼夜温差增大

  不时秋雨降临

  正所谓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

  俗话说

  “立秋不是秋,秋在处暑后”

  “立秋”只是概念上的秋至

  而真正气象上的秋天

  要等到处暑之后

  北雁南飞

  蝉鸣渐渐消散

  树叶渐黄

  但绿色尚未褪尽

  浓云渐淡

  蓝天却越发纯净

  “天高云淡”

  说的正是这个时节

  仰望最高远的天

  观赏最恬淡的云

  聆听最清新的雨

  一切都变得广阔起来

  处暑后

  养生重在预防“秋燥”!

 

  1、处暑养生|小贴士

  -宜-

  【吃】宜多食用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海带、芹菜、菠菜等清热安神的食物,多食用梨、冰糖、鸭子等滋阴润燥的食物。

  【起居】夜寝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注意胃部保暖,保护身体阳气。

  -忌-

  【吃】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,同时要少吃油腻的肉食。

  【起居】忌睡得少、腹部受寒、开窗少、乱贴秋膘、过量运动。

 

fd4d7cd88178450f82e1346e52e2d2df.gif


  2、处暑后|身体最怕这五件事


  一怕|睡得少

  暑后入秋,燥热耗气伤阴,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、神疲懒言。 建议:处暑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,提前进入防秋乏的“备战”状态。

  二怕|肚子受寒

 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,寒气最容易穿透弥散。初秋虽然不冷,但昼夜温差开始变大。 建议:夜寝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注意胃部保暖,保护身体阳气。

  三怕|开窗少

  初秋气温已经转凉,这时候应该确保室内通风,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。 建议:尽量开窗使空气流动,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。

  四怕|乱贴秋膘

  相比于肉类匮乏的古代,我们现在每天都可以随意选择各种各样的肉类,这时候再盲目“贴秋膘”,就会带来肥胖和超重的问题。 尤其是秋冬季节,相比春夏两季,我们平均每天会多摄入220千卡的热量,更容易发胖。且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,食用太多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,影响胃肠功能。

  五怕|过量运动

  初秋后天气转凉,忍不住跑出去运动。适量运动是好事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、加快新陈代谢。但如果过量运动,尤其是剧烈运动,会伤身。

  建议:处暑时节可选择爬山、健身操、散步、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进行锻炼,以排出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。但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可过大,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。


b3fea9b5a74348b090c73139a4a2f598.gif

 

  3、处暑养生|做好“5个三,处暑补水|多喝三汤


  橄榄酸梅汤——生津止渴

  秋天,容易咽干发热、大便干结,推荐喝橄榄酸梅汤,生津止渴的作用很好。 秋季是新鲜橄榄上市的季节,可以取新鲜带核的橄榄三四颗拍裂,再加入两三粒乌梅加水同煮,再往糖水里放一点点盐,口感好,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。

  珠玉二宝粥——润燥补肺

  秋天的燥主要表现为温燥,易干咳少痰、咽干不适,而且有人会出现食欲不好的情况,推荐晚上熬点粥喝,比如珠玉二宝粥。 材料是薏米、鲜山药和柿饼霜。山药是性平味甘的食物,归脾肺经,有润燥补肺的作用。而薏米性凉味淡,有很好的健脾作用。柿饼霜的功能也是润肺健脾。

  枸杞玉竹乌鸡汤——滋补肺阴

  秋季往往肺火太盛,伤肝,吃点枸杞能补益肝肾。玉竹则是滋润肺阴生津的良药。在秋天就有贴秋膘的习俗,而贴秋膘不宜选择过于肥腻的食物,这时乌鸡就是个好选择,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和女性,滋补肺阴的效果更好。

 

  处暑饮食|多吃三菜

  豇豆空心菜豆腐汤——祛湿健脾

  处暑节气,虽然已经是初秋,但此时体内还存有湿气,养生的重点是祛湿补气。 因此,推荐一道“出伏送暑汤”——豇豆空心菜豆腐汤,既祛湿又补气。清热祛湿、健脾胃,很适合这个季节食用,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都可食用。

  苦瓜炒鸡蛋——滋养防燥

  在这个交替的季节,既要祛湿,又要防燥,建议大家多吃三种瓜,分别是冬瓜、苦瓜和丝瓜。 苦瓜和丝瓜能起到很好的滋养润燥的作用。推荐苦瓜炒鸡蛋。不过,苦瓜偏寒凉,不要吃太多或去苦后食用。


24bd40e6d6db49cda474e8a6c61427e8.gif


  冬瓜汆丸子——润燥利尿

  猪肉本身就具有润燥的作用,冬瓜很利尿,同时营养丰富,弥补因夏季天气炎热食欲下降而带来的营养摄入不足问题。

 

  处暑睡眠|注意三点

  早卧早起——舒展肺气

  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早睡早起,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,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 一般来讲,晚上11点前入睡,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适宜。

  起床要慢——舒缓血压

  处暑后,早晚天气逐渐变凉,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,而应躺在床上,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。 对于高血压患者,建议起床时遵循“三个半”原则,即醒后平躺半分钟,坐起后保持半分钟,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,然后再下床活动。

  睡前泡脚——活血解乏

  秋季感到疲乏的话,可用红花、当归煎水,然后加些热水来泡脚,舒筋活血效果好,入睡前泡一下,能消除疲劳,有助睡眠。

 

  处暑最忌|三个习惯

  短裤背心继续穿——刺激血管

  出伏后,早晚比较凉快。脖子、后背、脚部,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。如果继续穿短裤、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,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,引发危险。


  凉席还不撤——容易腹泻

  入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只有聚足阳气,才能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。 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,因此,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。睡觉还铺着凉席的,是时候应该撤下来了。否则,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、腹泻等问题。


  吃生冷食物——损伤脾胃

  立秋之后,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、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。初秋时节,脾胃内虚,抵抗力下降,这时若能吃些温食,特别是喝些热药膳于身体自然很有好处。

 

  处暑保健|三个穴位


  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鼻炎、感冒、咽喉炎、皮肤干燥、便秘等,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。


  鼻炎——揉迎香穴、鼻通穴


 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、感冒等问题,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,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。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、流涕等不适,尤其通鼻效果相当明显。


600bfd2b8ad24b4f8aaa83e24400da68.gif


  咽喉炎——揉合谷穴、照海穴 合谷穴、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。


  合谷穴是双手虎口位置,可缓解咽喉肿痛。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,位于足内侧、内踝尖下方凹陷处。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、太溪穴和天突穴,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。


  便秘——揉天枢穴、太溪穴


  中医认为,肺和大肠相为表里,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,肠内有热耗损津液,便易导致大便干结、便秘等。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,便秘者可通便,腹泻者可止泻。太溪穴对减轻肠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。


e23453768f1b42db9378bfae6113bed7.gif




搜索